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新型配电网通信网络的高实时性与可靠性提升技术
发布日期:2025-03-31 来源:CPEM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
【2024新型配电大会暨第二届全国配电数字化大会】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配电网逐渐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高渗透率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广泛部署的方向演进。

这一背景下,配电网通信网络作为支撑智能配电运行的核心载体,面临高实时性(毫秒级响应)与高可靠性(99.99%以上可用性)的严苛要求。

本文结合当前新型配电网的技术特征,从通信技术选型、网络架构优化、协议算法创新及安全防护等方面,探讨提升配电网通信性能的关键路径。


考试时间新型配电网的通信需求与挑战

 新型配电网的特征 

源荷双侧波动性:分布式光伏、风电及电动汽车充放电导致电力潮流双向流动,需实时监测与控制。

多业务场景融合:故障定位与自愈、需求侧响应、电能质量治理等多业务并发,对通信时延(<20ms)与带宽(>10Mbps)提出更高要求。

复杂环境适应性:农村、城市、海岛等场景的通信条件差异大,需兼顾抗干扰能力与覆盖成本。


核心挑战

高实时性瓶颈:传统RS-485、载波通信难以满足毫秒级控制需求。

可靠性不足:无线公网(4G/5G)易受环境干扰,专网部署成本高。

多协议异构互联:不同厂商设备协议兼容性差,数据整合效率低。


高实时性通信技术选型与优化

确定性通信技术

时间敏感网络(TSN):基于IEEE 802.1标准,支持时间同步与流量调度,保障关键业务低时延传输(微秒级)。

5G URLL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5G切片技术可为配电网划分独立虚拟通道,时延<10ms,可靠性达99.999%。

工业以太网:采用Profinet、EtherCAT等协议,适用于站内设备级控制。


混合组网策略

光纤+无线互补:主干网采用光纤通信(PON/工业环网),终端接入层采用5G、Wi-SUN、HPLC(高速电力线载波)等无线/有线混合方案,兼顾覆盖与成本。

边缘计算下沉:在配电自动化终端(DTU/FTU)部署边缘网关,实现数据本地处理,减少云端传输时延。



高可靠性网络架构设计

冗余与自愈机制

双环网拓扑:构建光纤双环网,单点故障时切换时间<50ms。

Mesh自组网:无线Mesh网络支持动态路由,在节点故障时自动重构路径。


分层分区管理

分层架构:分为主站层(云平台)、汇聚层(边缘计算节点)、终端层(智能电表、传感器),各层独立运行,降低全局故障风险。

区域自治:按地理或功能划分通信子网,实现故障隔离与快速恢复。


协议与算法创新

轻量化通信协议

MQTT/CoAP:适用于低功耗终端,支持异步发布/订阅模式,减少带宽占用。

IEC 61850扩展:通过GOOSE(通用面向对象变电站事件)协议实现跨厂商设备互操作,传输时延<4ms。


智能流量调度算法

优先级队列管理(PQ/CBQ):为保护类报文分配最高优先级,确保关键业务抢占资源。

AI驱动的动态带宽分配:基于LSTM预测网络流量峰值,提前调整资源分配策略。


安全与容灾增强

内生安全设计

加密与认证:采用国密算法SM4/SM9对通信数据加密,结合双向认证(如TLS 1.3)抵御中间人攻击。

零信任架构:基于SDP(软件定义边界)实现动态访问控制,最小化攻击面。


多模态容灾备份

北斗短报文应急通信:在公网瘫痪时,通过北斗卫星传输关键指令。

本地黑启动:重要节点配置独立电源与缓存,支持离线状态下维持基本功能。



典型案例与实践

浙江某地市配电网示范项目

技术方案:5G TSN切片+HPLC+边缘计算,实现故障隔离时间从分钟级降至200ms。

成效:通信可靠性提升至99.99%,分布式光伏并网效率提高30%。


德国E.ON微电网项目

技术方案:LoRaWAN+光纤冗余环网,支持5000+终端并发接入,时延<15ms。


未来展望

数字孪生驱动:通过通信网络与数字孪生平台联动,实现网络状态实时仿真与优化。

量子通信探索:量子密钥分发(QKD)技术有望突破传统加密瓶颈,提升抗量子攻击能力。


新型配电网通信网络的高实时性与可靠性需通过技术融合与架构创新协同实现。未来,随着TSN、5G-Advanced、AI等技术的深度应用,配电网将逐步迈向“通信-控制-能源”三位一体的智能化新阶段。




下一篇:探索配电自动化发展新路径 上一篇:无

活动报名

sign up


关注官方公众微信号